广东著名风味小吃艇仔粥起源于广州枝湾。
荔枝湾位于广州老城西郊,因历史上盛产荔枝而得名。那一带,原是球江岸边河汊纵横、地势低洼的大沼泽,历代居民为了防洪防潮,便持之以恒地修筑基堤,并在基堤上种植荔枝树,在水塘里养鱼,在河涌种植莲藕、荸荠、菱角、慈姑、茭笋,天长日久就呈现出“一湾绿水对城东,宛转竹枝趁好风,引动万家空巷日,棹歌添得荔枝红”的景象。明代,荔枝湾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“荔湾渔唱”。
20世纪一二十年代,荔枝湾成了略似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”般的人间仙境,盛行“游船河”的消遣娱乐胜地。达官巨贾、文人雅士于月朗风清的夏夜,乘坐八桥艇舫,穿梭于荔红荷白的银河金网之间,一边欣赏粤曲小调和“咸水歌”,一边品尝荔枝等岭南佳果和炒田螺等南粤小食。于是,驾舟兜售消遣食品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了。据耆老宿儒介绍,艇仔粥的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广州“西关阔少”,他于经济拮据的窘境中,买了一只小艇,在荔枝湾做起了卖粥的营生。以油炸花生米、炸鱿鱼丝、炸米粉丝、生菜叶丝、海蜇丝、熟猪肚丝等作粥料,客人要吃时,就把粥料放入碗里,临时加入新鲜鱼片,冲入沸滚的味粥(这种味粥多用鸡鸭或生鱼的骨熬成),然后撒上芫荽、葱丝、紫苏叶,最后加入一小撮虾子、几滴麻油,热腾腾、香喷喷地端到游客面前。另有一说法是艇仔粥是从鱼生发展而来的。《南越游记》载: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,剖割成屑,佐以瓜子、落花生、萝卜、木耳、芹菜、油煎面饵、粉丝、腐干,汇而食之,名曰鱼生。”“复有鱼生粥,其中所有诸品,因鱼生之名而名之。”
这种粥由于在艇仔(珠江三角洲称长约4米、铺上舱板、中段或中后段有篷的小舟为“艇仔”)上出售,故被叫做“艇仔粥”。艇仔粥浓度适中、粥料丰富而奇特,味道鲜美,制作方便,用宽口厚身大碗或钵仔盛载,富于南国水乡情调,所以很快就风靡一时。直至抗战前,凡到荔枝湾游河者,几乎无不人手一碗。广州前市长朱光同志在一首词中描写了夜品艇仔粥的雅趣逸兴:“广州好,夜泛荔枝湾。击楫飞觞惊鹭宿,啖虾啜粥乐余闲,月冷放歌还。”后来,艇仔粥的供应范围由荔枝湾扩大到珠江沿岸,西郊泳场和?“海角红楼”一带,以及西濠、东堤等处,及至岭南各处水乡。专营航仔粥的艇仔,大多在艇头竖立一面狗牙样嵌边的布旗作招牌,上绣“ⅩⅩ记”字样。
以后,艇仔粥还登岸经营。抗战前,广州长堤有一片高档食店“安乐园”,在店堂最显眼处砌了一方大水池,将一只小艇连同艇家一起移至池内卖艇仔粥,引来了不少顾客。上世纪40年代,艇仔粥传至西江河港梧州。一些迁居岸上的艇家把具体而微(长约1米)的小艇吊在档口,作为艇仔粥的标志。小艇内有8个小舱,分放各种粥料。顾客要时,便各抓一撮放进碗中,浇以滚烫的味粥,饶有情趣。
解放后,艇仔粥以在岸上经营为主,经营时间多由晚上改为白天,甚至在茶楼作早点。艇仔粥续写了昔日的辉煌,于1956年和1983年被评为广州的名牌小吃。